中國建筑涂料門戶網:
對于古時流傳下來的建筑我們應該持保留、保護的態度。據了解,今年溫州將整治市區3處歷史建筑,分別為朱長源錢莊舊址、嘉會里巷12號民居和蛟翔巷20號民居。溫州市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領導小組辦公室昨天透露。
2013年3月開始,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用一年時間,對我市700多處建筑物進行摸底調查,確定了首批歷史建筑。去年,市政府公布首批83處歷史建筑名錄。這3處建筑是從首批83處歷史建筑中遴選出來率先整治的。
整治這3處歷史建筑時,有關方面將遵從“修舊如舊”原則,尤其是建筑外立面和本身結構的保護,以保持老溫州風貌。另外,我市正著手制定《溫州市歷史建筑保護管理辦法》,該辦法有望近期公布。
工作人員提醒說,在整治時,可能需要居住在此的居民或在此辦公的人員,短時間在外度過(三五天或一周),屆時請理解支持。
嘉會里巷12號民居
基本狀況:建于民國時期,位于鹿城區嘉會里6、8、12號,分前后兩幢。前幢為6、8號,坐北朝南,由門臺、廂樓、正樓、圍墻組成合院式建筑,是民國時期典型風格建筑,具有一定歷史意義;后幢為12號,坐北朝南,由門臺、院墻、正樓組成合院式建筑,此宅立面有特色,具有民國時期建筑風格。目前,兩處對外辦公租用,一處為公房。
整治措施:對這里污損的墻面清洗和修復,拆除破損樹池,恢復原有樣式;修復破損瓦片,拆除店招和卷簾門,恢復原有圍墻清水磚墻樣式;拆除原有坡道,設置兩級臺階。
蛟翔巷20號民居
基本狀況:建于民國時期,臨近信何街,坐北朝南,由南向北依次為門臺、廂房、正屋,南北以圍墻圍成獨立院落,原大門為鐵皮木門。門臺內凹式具西式風格,門臺北為天井。天井東西為廂房三間單層磚木混合建筑,帶前廊,三面回廊。天井北為正屋,二層設木制樓板。此宅曾經作為法庭用過一段時間,后成為職工宿舍。目前大部分為公房。
整治措施:更換木門霉爛破損的構件,并對鐵皮門進行防銹處理;對墻面重新進行灰漿粉刷;對后建建筑進行拆除,并填補院墻孔洞,用灰漿粉刷;對建筑整體線條進行修復,對門臺進行清洗,去除涂料,恢復灰漿粉刷面。另外,對管線進行整理,管線外面將套上套管,并安裝在隱蔽位置,套管面上將噴漆,使其色澤與相鄰墻面一致。
朱長源錢莊舊址
基本狀況:建于民國時期,位于紗帽河以北,沿街而建。由南往北依次為門屋、前兩廂、正屋、后兩廂,并以后圍墻圍成一圍合式院落。前部結構中廊柱等帶濃厚、典型的西式風格,后部正屋內部、后廂等為中式風格,具一定的中西合璧時代特點。目前,這里部分對外辦公租用,還有部分為公房。
整治措施:清洗門臺大面積污損墻面,局部破損部分按照原來工藝原樣修補;將對兩側商鋪做得比較出挑的店招進行整治,店招統一改為鏤空字樣式;拆除后來搭建的雨棚,還原墻面。另外,還將統一外墻面門窗樣式,調整空調機位,對外露管線整治。
本篇是由中國建筑涂料門戶網小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