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蝕不僅僅給我們帶來損失,也給我們安全帶來了危害。12月9日消息金屬銹蝕被稱“看不見的災害”,對工業設備造成的損失巨大。據統計,全世界每年因金屬腐蝕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1萬億美元左右,我國也超過5000億人民幣。如何將金屬銹蝕降至最低限度,是中國特別是東北老工業基地面臨的一大課題。
近日,小編來到設立在沈陽防銹包裝材料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沈陽防銹”)的國內首家防銹防護技術公共服務平臺,探訪這家“金屬防銹醫院”是如何運轉的。
“金屬防銹醫院”在國內完全是新事物,提起設立的初衷,沈陽防銹市場部總經營張兵海介紹,這還源于他們的老本行。
“金屬發生銹蝕,在生活中已經被人們普遍視為一種見怪不怪的現象。但是在金屬產品制造業中,防不勝防的銹蝕是最令人頭痛的問題之一,”張兵海說。沈陽防銹掌握的一組數據顯示,全球金屬產品制造業每年因銹蝕造成的損失在3%至5%之間,而中國的鋼鐵、汽車零部件、裝備制造、軍工等行業,金屬銹蝕損失更為嚴重。
3年前,沈陽防銹聯合相關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專門技術服務機構、行業協會和材料生產企業等資源,共同成立了國內首家防銹防護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平臺提供金屬防銹防護系統解決方案設計,防銹防護風險評估,防銹情報信息共享,防銹防護材料與應用技術的分析、監測與評價,防銹防護材料的研發,防銹防護技術咨詢、服務和防銹防護技術培訓等。其服務對象主要為全國的金屬制造與加工行業,其中包括冶金、裝備制造、汽車及配件、電子、軍工等領域。
設立至今,平臺已累計投資兩千多萬元,建設了行業內最先進的實驗設備和檢測設備。新平臺成立后不久,歐洲一家著名汽車生產商的駐沈公司主動找到這里,尋求解決汽車部件的防銹問題。平臺工程師馬上調取平臺應用數據庫的資料,并到現場結合實際問題進行診斷、論證,僅僅7小時后,一個系統解決方案的“良方”就呈現在客戶面前。
其實,成立“金屬防銹醫院”,是沈陽防銹開展“二次創業”,追求企業轉型的重要步驟。成立于上世紀80年代的沈陽防銹,專門從事金屬防銹材料,尤其是氣相防銹材料的研究、開發、制造,并提供應用服務,是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中國防銹防護領域的領軍者。其主導產品防銹紙、防銹膜、防銹油液、防銹劑、復合包裝材料和鋼鐵用表面化學品的工藝技術水平均已做到了國際水準,并在國內最早將氣相防銹包裝材料從軍事裝備應用擴展到冶金、裝備制造、航天航空、電子電器等多個重要領域。技術上的遙遙領先,使這家領域偏門的中小企業,成為寶鋼、鞍鋼、大眾汽車、通用汽車等眾多“世界500強”企業的等重要供貨商。
成為名副其實的行業老大,沈陽防銹并沒有沾沾自喜、裹足不前,而謀求向更高層次轉型。防銹需求起源于軍工產業,發展壯大于冶金產業,最終要邁向裝備制造業。“要想開發這塊大蛋糕,防銹行業的服務模式也繼續改變。”現任沈陽市中小企業協會會長的公司董事長劉洪文說,以前將冶金領域作為主要市場時,防銹企業只需開發出大批量的單一化產品;而裝備制造業的產品千差萬別,需求也各不相同,需要小批量、個性化的防銹解決方案。為此,防銹行業也急需從產品生產商向綜合服務商轉型,而成立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則是沈陽防銹啟動轉型的關鍵一步。
本篇報道由金屬防銹漆小編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