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粒度分布
粒度分布是指天然高嶺土中的顆粒,在給定的連續的不同粒級(以毫米或微米篩孔的網目表示)范圍內所占的比例(以百分含量表示)。高嶺土的粒度分布特征對礦石的可選性及工藝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其顆粒大小,對其可塑性、泥漿粘度、離子交換量、成型性能、干燥性能、燒成性能均有很大影響。高嶺土礦都需要進行技術加工處理,是否易于加工到工藝所要求的細度,已成為評價礦石質量的標準之一。各工業部門對不同用途的高嶺土都有具體的粒度和細度要求。如美國對用作涂料的高嶺土要求小于2μm的含量占90—95%,造紙填料小于2μm的占78—80%。
3.可塑性
高嶺土與水結合形成的泥料,在外力作用下能夠變形,外力除去后,仍能保持這種形變的性質即為可塑性。可塑性是高嶺土在陶瓷坯體中成型工藝的基礎,也是主要的工藝技術指標。通常用可塑性指數和可塑性指標來表示可塑性的大小。可塑性指數是指高嶺土泥料的液限含水率減去塑限含水率,以百分數表示,即W塑性指數=100(W液性限度-W塑性限度)。可塑性指標代表高嶺土泥料的成型性能,用可塑儀直接測定泥球受壓破碎時的荷重及變形大小可得,以kg·cm表示,往往可塑性指標越高,其成型性能越好。高嶺土的可塑性可分為四級。 可塑性強度可塑性指數可塑性指標 強可塑性>153.6 中可塑性7—152.5—3.6 弱可塑性1—7<2.5 非可塑性<1
4. 化學式
Al2O3-2SiO2-2H2O
5.結合性
結合性指高嶺土與非塑性原料相結合形成可塑性泥團并具有一定干燥強度的性能。結合能力的測定,是在高嶺土中加入標準石英砂(其質量組成0.25—0.15粒級占70%,0.15—0.09mm粒級占30%)。以其仍能保持可塑泥團時的最高含砂量及干燥后的抗折強度來判斷其高低,摻入的砂越多,則說明這種高嶺土結合能力就越強。通常凡可塑性強的高嶺土結合能力也強。
6.粘性和觸變性
粘性是指流體內部由于內摩擦作用而阻礙其相對流動的一種特征,以粘度來表示其大小(作用于1單位面積的內摩擦力),單位是Pa·s。粘度的測定,一般采用旋轉粘度計,以在含70%固含量的高嶺土泥漿中的轉速來衡量。在生產工藝中,粘度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是陶瓷工業的重要參數,對造紙工業影響也很大。據資料表明,國外用高嶺土作涂料,在低速涂布時要求粘度約0.5Pa·s,高速涂布時要求小于1.5Pa·s。 觸變性指已經稠化成凝膠狀不再流動的泥漿受力后變為流體,靜止后又逐漸稠化成原狀的特性。